Feature

留家抗疫醫生家庭的日常

留家抗疫醫生家庭的日常

原本受控的肺炎疫情,如今又再度肆虐,第3波的疫情更威脅着全城市民的健康。但本港市民的優良防疫意識,從疫症初期已眾志成城做足防疫措施,受各專家及海外媒體讚揚,成為全球典範。即使面對再嚴峻的「疫」境,必定能共同度過。今期我們亦邀請了 《醫生爸爸在家怎樣做?》的作者— 家庭醫生 王欣浩醫生(Alan) 及 吳嘉汶律師(Rendy) 分享醫生家庭的防疫措施及在家抗疫時的親子關係問題: 如何分配孩子的學習時間?如何在疫情期保持孩子的身體、心理健康?

醫生的家庭憂慮 孩子不安難表達

疫情初期不斷上升的確診案例,令不少家庭都如臨大敵,無形的病毒及極高的傳播率為大家安上了定時炸彈似的。作為駐院醫生的Alan更是比平常家庭多了一分憂心:「雖然在醫院工作會先換上全套保護衣,下班時會換回自身衣物。但回到家仍然緊張,自己會先到浴室把身上衣物全部換掉及清潔乾淨,才接觸家人。」 衣物可以是人體的保護衣,亦可以是容易被忽視的感染媒介。醫生家庭在疫情期間,會即日把外出的衣物清洗乾淨,避免殘留病菌於家中。

不只成年人對冠狀病毒充滿恐懼,家長的情緒、行為改變都會影 響孩子的意識營造威脅感:「初初孩子不理解為什麼爸爸回家不抱抱;街上的人為什麼帶上口罩;學校突然停課等情況。大兒子每天晚上跑過來,即使是凌晨時候,都要跟我們一起睡覺。」而各孩子的不安反應都會不同,如晚睡、發惡夢、黏身、尖叫等,Rendy表示家長對孩子最好的安慰就是陪伴,慢慢紓緩孩子緊張恐懼的情緒,與他們一起度過突如其來的生活改變。

抗疫留家添樂趣 限時讀書3個鐘

長時間的家居隔離可能會是家人感情的考驗,相處時間多了, 磨擦自然增加。家長和孩子困在家中如同困獸鬥般,如何安排孩子停課後的時間表是一大難題。要做到停課不停學,家長們可以為孩子定立規律的時間表:「早上9-12時是孩子腦部最活躍的時間,兩兄弟吃過早餐後便會坐在一起學習、上課,之後就會食午餐、休息,就讓他們玩耍或公園嬉戲。」Rendy相當鼓勵孩子在自然環境下發掘新事物,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及學習動力。而他們家中更放置了一個小小水族缸,飼養著Rendy和孩子在公園捕捉的蝸牛及在海灘發現的海洋生物,了解他們的習性。

其實在停課的自由日子裏,小朋友可以從家長身上學習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,獲得難得的學習機會。Rendy就把握孩子想買玩具的請求,讓他學習金錢的概念:「我與他策劃了一次慈善麵包義賣,由搓麵粉到焗麵包及包裝都要親力親為,最後賣給附近的鄰居,借機讓他知道如何去賺取金錢。最後我亦希望他學懂分享的概念,將籌得的金錢分一半購買防疫物資送給學校老師們,一半自己儲起來自用。」而孩子的成長有時更超乎預期,Rendy透露當她在家工作時,安排孩子們坐在她辦公桌旁亦給予她驚喜:「孩子會模仿父母,在我們書寫《醫生爸爸》時,他竟然也同時創造他的書本。」家長若多花點心思,停課的日子也可以成為孩子快樂學習的回憶。

手腳並用增肌肉 男孩子都跳芭蕾舞

很多家長都關注小朋友的腦部發展,但肌肉訓練亦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。Alan及Rendy就建議可從小培養孩子運動習慣,家中2位小朋友分別參加了溜冰及芭蕾舞:「溜冰可以鍛煉核心肌肉,加強腿部肌肉又可以訓練平衡感。另外芭蕾舞主要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及想像力,如演繹獅子角色,孩子可以發揮他們的想像力,獅子是怎樣的呢?」芭蕾舞看似是女孩子的課外活動,但話劇團充滿趣味性的角色,其實適合任何性別的孩子,亦是打開孩子社交圈子的第一步。Rendy表示小兒子約1歲時已參加芭蕾舞學習班。

而肌肉訓練亦可以添加至日常活動中,如剪紙、用釘書機、 繪畫等,讓孩子學習靈活使用手指肌肉。醫生家庭更有一個自己的小秘笈:「我們會讓孩子畫白板。在家中牆身安放2塊大白板,讓孩子站起來繪畫整個白板。對他們的腿部、手部肌肉都有幫助,而且可以訓練他們大腦神經的聯繫,促進左右腦發展,越過中心線。」

醫生爸爸不用藥 傷風感冒要忍手

古語有云「病向淺中醫」,孩子生病家長會極為擔心,給予藥物紓緩病癥。醫生Alan表示經常用藥反而影響孩子的 長遠健康:「如果不是嚴重疾病,是普通的傷風,孩子靠自身的免疫系統可以慢慢痊癒。只要多喝水、多休息,不需藥物亦可以。」聽起來非常簡單,但Rendy補充實踐才是最艱難的一步:「孩子難受時,家長亦很難受,但要忍得下手。幸好先生比較理智及冷靜,病情嚴重時才會對孩子用藥。」

患病者被持續的病癥困擾時,難免希望縮短治療時間、即時見效,更甚者要求加開抗生素增強藥效。然而最近研究都指出抗生素是雙刃刀,不管好壞細胞都會被殺死。而且過度使用,反而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,容易導致生病及增加抗藥性。醫生Alan強調6歲或以下的孩子免疫力仍然未完全建立,更需要小心使用藥物。

貼地《醫生爸爸》 守護孩子的健康

Rendy在疫情最嚴峻的日子中撰寫《醫生爸爸》,原本希望藉着編寫與丈夫的回憶片段,緩解自己對丈夫的擔憂及不安。但記錄的內容漸漸地從兩人相愛的片段增加至第3人的生命加入,再到第4人的誕生,滿滿的家庭回憶都是孩子成長故事。因此Rendy決定加入丈夫的專業知識,與自身的育兒經驗匯聚成書:「坊間結合孩子身體、心靈健康的書籍比較少,而且由香港父母撰寫,內容、事例會切身貼地很多,相信會幫助到不少父母,尤其是新手父母。」而醫生Alan亦從中帶出正確的醫學意見:「醫生診症時間始終有限,不能與家長們分享所有知識。透過這本書可以讓大家了解更多的醫學、育兒知識,共同為小朋友締造一個健康又快樂的成長歷程。」而這個亦是書寫《醫生爸爸》的初衷,為受困的家長們解答孩子成長的煩惱。

作為父母,總想著要給孩子最好的,因此不少父母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,都會不自覺地變得緊張、憂慮、複雜等心情。同樣經歷過這些難題的Rendy及Alan,在書中為家長們提供了一些建議,包括醫藥、營養、體魄、心靈等多個範疇。而書中最有趣的一個章節,提及到香港父母們都非常喜歡的家庭旅行問題。究竟孩子多大可以去旅行?如何將旅行變成孩子有效學習的活動?當中不單生動地記錄着他們旅行的經過,家庭照中洋溢的溫馨笑容,亦帶給讀者滿 滿的幸福感。縱觀全書,Rendy及Alan所記錄的每一件事,都一一印證了陪伴孩子成長,原來可以是非常簡單而幸福的事情。

作者夫婦從《爸爸在家怎樣做?》所得的版稅收入將會扣除成本後捐給本地兒童慈善機構,支持病童遊戲治療。書本可在各大書店有售。

王欣浩醫生 (Dr. Alan Wong)

畢業於荷蘭安的列斯薩巴大學醫學院,是香港、 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和澳洲的註冊醫生,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,亦是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和香港飛行服務隊醫務長官,於AM730設有專欄《醫生爸爸坐巴士》。

吳嘉汶律師 (Rendy Ng)

高級珠寶公司法律顧問,香港時尚專業女 性得獎者(2013),與王醫生育有兩子。獲得多倫多大學歷史文學士、英國榮譽法律碩士、法律碩士、香港執業律師牌照、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。 與王醫生在加拿大聖約翰救傷隊共同培訓了超過200名兒童及青少年義務急救員,於《Oh! 爸媽》網站設有教育兒童表達和演說的專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