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e

CHAT六廠:以舊物創新念

CHAT六廠:以舊物創新念

懷舊風潮盛行,讓香港人在新時代緬懷往昔。文化、藝術,或許讓人感覺曲高和寡,但多元的展覽概念卻能令文化遺產搖身一變成為「文青打卡地點」,吸引新一代探索本地文化鮮為人知的一面。

荃灣南豐紗廠是五十年代產量最高的紗廠,2018年有一部分被改建成現有的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(CHAT六廠)。今年推出全新夏季項目,當中較受觸目的是舉辦了開幕以來首個收藏展,名為「盲棋——走入CHAT六廠藏品的分岔路」,有退休車縫女工杏姐姐及張師傅透過錄音與展示私人物品,例如用來記錄工資的資證,讓大家了解當年製衣廠工人的生活。筆者有幸邀請杏姐姐——郭杏蓮細談昔日製衣工廠的生活點滴,分享她的珍貴回憶。

小時了了 同事如家人

杏姐姐從事製衣業約40多年,回想當年小小年紀,12歲的她便開始在製衣廠工作幫補家計,笑道:「你們年代跟我們的年代不同了,我們很小的時候已經要出社會工作,當時就是借用別人的身份證來見工。」杏姐姐在六兄弟姐妹中排第二,要充當大姐姐替父母分擔家務及經濟狀況,照顧弟妹、煮飯一手包辦,同時亦要上班,一日返朝九晚六,有時甚至要通宵達旦。

在拍照時杏姐姐有大顯身手,看她一針一線非常熟練,她笑說初時曾有發生過斷針意外:「那次縫衣時,因拉扯的橡筋突然反彈,令衣車的半支針斷在手指內,不過弄傷手指很平常,我們有注意安全,只是剛巧那次倒霉而已。」

杏姐姐即場大顯身手縫製環保袋。

衫袖口位置,於製衣業術語稱為「雞英」。

 

杏姐姐一臉輕描淡寫,但筆者幻想到那個畫面,依舊心有餘悸。雖然工作內容看來頗為沉悶,但杏姐姐回憶工廠生涯時仍抑不住笑意,道:「其實以前工廠生涯都很開心,大家後生聚在一起玩,星期日又會去去旅行。但我們很乖,不會四處去威!」

工廠同事猶如她的家人般,日子過得非常有趣。筆者續問有否受過工廠壓榨,杏姐姐馬上否定:「那時候滿街都是街招想招聘女工,他們還敢壓榨你?要是我們拉著一大群人走,工廠更害怕!哈哈哈!」

時間不留人 破舊迎新

時移世易,九十年代起製衣廠北移,當時香港專業車縫師傅大多數已年紀老邁,杏姐姐昔日好友紛紛轉行。但她否認製衣業青黃不接,反而覺得近年多人買家用縫紉機,只無奈香港沒有製衣廠,技術逐漸流失,業餘的也有心無力。

往日製衣業界術語如今鮮為人知,如雞英、打條(在面料上縫紉突出的線條),已不能引起年輕人共鳴。她更戲謔現代時裝審美觀變化之大:「以前破了洞的衣服要找相同顏色、材質的布料縫縫補補,現在隨便一塊布料縫上去,人們就說這個設計漂亮。」她坦言在女工生涯甚少接觸紡織廠,直至退休後參加紡織業導賞團才大開眼界,一睹自己以前車縫衣服的原材料,例如棉紗,這些對她來說都很新鮮。

繞線板於2001年由南豐紡織生產,用於檢視紗線質素。纏繞的紗線呈現仿似年輪的圖案,猶如歷史沉澱的痕跡。

布魯克林二人藝術家組合阿齊茲+古查2017年掛毯作品,《The Road》( 圖左)、《The Visitor》( 圖右)。

衝破時間框架 想像創故事

是次展覽恰好融合懷舊理念與創新思維,「舊」的包括「歡迎來到香港市集!」展示舊時紗廠日常紡織製品如魚網、棉質線衫,亦有紡紗機器繞線板。而「新」的收藏品則有大型掛毯(Tapestry),由布魯克林二人藝術家組合阿齊茲+古查(Aziz + Cucher)用高科技提花技術編織圖像,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方式呈現當代亂世眾生相;又有香港藝術家黃榮法每天持續製作的《時‧針系列》,以一支支盛放鋼屑的玻璃針寄託對時間的期許。

將紗廠舊物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品同置於一空間,是策展人王慰慰希望參觀者能擺脫展品原有功能,以感性詮釋不同展品中的故事與關係。比起單純勾起懷舊思緒,展覽注重的是以新舊互動帶來思想衝擊,在保存紡織展品的豐富底蘊同時,探索當代藝術品的可能性。相信參觀者也能像杏姐姐一樣,在探索紗廠時尋獲意外驚喜。

場內展出杏姐姐手寫的工資紀錄簿。

黃榮法2016 年創作《時.針 系列》,每天在與其身高體重相同的鋼柱上研磨鋼屑,放在針狀的玻璃器皿中。

 

「盲棋——走入CHAT 六廠藏品的分岔路」

日期:即日起至10月11日
時間:11:00am-7:00pm 逢星期二休息
地點: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4樓CHAT六廠
詳情:因應疫情暫時閉館,#CHATwithYou網上項目仍然開放。
有關最新安排,請留意網頁 https://www.mill6chat.org/